欢迎
您
2022年07月02日 (农)二〇二二(壬寅)年 六月 初四
登入
|
注册
叶氏家族网站
万世家谱,辨析族群,世代传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家族公告
家族公告
宗亲动态
寻根觅亲
家谱档案
我的家谱
族人档案
亲系图子孙图
家族记年
家族相册
家族大事
先人憩园
公众佛堂
纪念堂
宗族祠堂
家族名人
官宦录
企业精英
典范人物
功德善举
捐资榜
孝道篇
好人好事
文献研究
文献资料
宗支世系
史料研究
家谱学院
寻亲问友
家族产品
当前位置:
家族公告
叶公文化总会驻湖北省工委会影集资料
叶公文化总会驻湖北省工委会影集资料
叶公文化总会驻湖北省工委会影集资料
关于叶氏家族网站征集相关资料的通告
家谱续修2017年初工作会议掠影
家谱续修工作年终总结掠影
叶氏家谱第六次续修活动掠影
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精神家园
“寻根”也是青少年灵魂的皈依
建立家谱~【快速建谱入门】
1
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精神家园
2016-7-25 0:00:00
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山西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据专家学者考证,高平神农炎帝历史遗存最为密集,碑记石刻最为翔实,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史书记载炎帝在高平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高平现存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处。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有110多通,其中北齐天保二年的五佛碑、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墓志铭、明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4块碑刻在全国独一无二。高平还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留下的神农炎帝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日渐被海峡两岸炎黄信众认同和尊崇。
大阳古镇
大阳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北二十公里处,古称阳阿,“大阳”村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宋朝。由于明、清时期冶炼发达,尤其是手工制针业进入鼎盛,被誉为“九州针都”。大阳古镇现有国保文物单位1处,市保17处,县保5处,省级非遗6项、县级非遗4项。2008年12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11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阳古镇拥有明清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
近年来,大阳镇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两个“国字”招牌,积极申报了7个传统村落,先后投资了3000余万元完成了古镇36个景点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塔两街四庙八院十六巷二十阁”的旅游框架。2015年,与北京立根集团和北大博雅集团成功签约5亿元项目合作协议,成立了山西大阳古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通过了《大阳古镇旅游开发规划》专家评审会,着力将大阳古镇打造成为“中国活态古镇旅游目的地”。
目前,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对大阳古镇进行了为期15年的旅游规划。近期(2016年-2020年)为基础建设期,重点打造大阳古镇的核心品牌,建成国家4A级景区,形成古镇观光产业、农业旅游、乡村度假为体系的古镇保护传承示范区。中期(2021年-2025年)为重点发展期,在古镇观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山西传统手工艺,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民俗文化园。远期(2026年-2030年)为全面完善期,完善产业和餐饮、住宿、交通、景观等配套设施,以休闲化为取向,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和旅游目的的精品化。
司徒古镇
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司徒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结合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建成集农业体验、特色餐饮、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司徒小镇”。5月15日,省委书记王儒林观看了市民租地自种的蔬菜大棚、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条街、特色餐厅、农家乐、农博馆后指出,司徒村通过改变环境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文化旅游,把原来的煤场、垃圾场变成优美的景区,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有创新、有特色。要深入总结、探索城乡结合部发展文化旅游、第三产业的路子,在改善生态、发展产业中带动群众增收。
王莽岭 提档升级展新姿
王莽岭风景区,位于陵川县古郊乡境内,因西汉王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景区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入河南省辉县市境内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王莽岭风景旅游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精品红色旅游示范点。当代诗坛领袖李锐畅游景区后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
今年5月开始,王莽岭景区针对规划建设滞后、生态遭受破坏、旅游环境杂乱、管理服务欠缺等问题,从科学编制规划设计、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严格环境卫生整治、突出旅游市场整治、强化旅游安全整治、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等6个方面着手,按照“自查自纠、分类整治、分级负责、分项实施”的整改整治措施,开展实施了“千人百日攻坚战”,确保在国庆节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
沁河古堡群打造汉民族“乡愁记忆”文化保护示范区
在晋城市域的沁河两岸,耸立着一座座古堡民居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阔,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和人文传奇,成为一道贯穿古今、雄奇壮美的风景,被称为沁河古堡群。
它地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建在不足20公里长的沁河岸边,最多时54座,现保存完好的尚有10余座。大多依山而建,形制独特,功能齐备,展现了明清之际官宦豪宅和古城堡的建筑特色。其文化特点鲜明,利用前景广阔,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和战略品牌。有关专家概括其“崇楼高耸、雉堞林立、中西合璧、结构精巧、固若金汤”,堪称“中国北方第一古堡群”。皇城相府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晋城市沁河古堡群保护开发利用规划(2015—2030)》对沁河古堡群予以高度认同:宦海游历的广阔视野,煤铁河运的经济优势,军事战略的防御意识,血缘家族的凝聚精神,共同促使这里形成明清时期北方最大的古城堡群。专家认定:沁河古堡群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代表,是汉民族忧患意识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与福建土楼群、开平碉楼群分属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的载体相比,沁河古堡群承载着“汉民族乡愁记忆”。
这便是沁河古堡群整体保护开发利用的统筹纲领。未来15年内,晋城市将加大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保护开发力度,建设汉民族“乡愁记忆”文化保护示范区。
(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2020
文字内容版权所有:2017,叶氏家谱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Copyright © 2017 Eastom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